中国新闻网:中科院“丝路环境”专项研究报告为沿线发展“号脉”

文章来源 :

2019-04-28 16:56

中国科学院“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科学研究专项(“丝路环境”专项)的最新研究成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背景》中英文版研究报告19日正式出版发行。报告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通过“号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环境基础和社会经济背景,为进一步研究绿色丝绸之路建设途径提供重要科学基础。

完成这一最新研究成果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卫东研究员团队与出版中英文版研究报告的商务印书馆,当天下午在北京共同举办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研讨会暨新书出版座谈会。

刘卫东介绍说,绿色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选择,中科院于2018年初设立“丝路环境”专项,围绕水、生态和人类活动,聚焦如何应对绿色丝路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如何科学认识和防范环境灾害风险、如何调控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生态与环境的协同演化、西风与季风作用如何影响环境和水资源变化等五大科学问题,着力开展环境变化机理、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研究。

研究团队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八个方面:一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地质地理条件复杂多样,科学认识其差异巨大的地理格局是建设绿色丝路的基础。二是沿线地区具有特殊的地质构造,既形成丰富的油气和金属矿藏,也带来地震高发的风险。三是水是沿线很多国家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绿色丝路建设必须考虑的核心因素。四是沿线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亚欧大陆内部干旱区显著变暖,中高纬地区降水普遍增多,同时各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呈现增长态势。五是沿线地区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保护压力大。六是受地质构造及西风、季风相互作用的影响,沿线地区是地震、地质和气象灾害多发区,自然灾害风险大。七是沿线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发展需求和潜力巨大,正在形成比较清晰的劳动地域分工和紧密的贸易网络,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改善缓慢。八是受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发展状态影响,沿线部分国家的脆弱性较高,减贫压力大。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为《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背景》中英文版研究报告作序称,“丝路环境报告和专著”系列是“丝路环境”专项重要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将系统展示第三极和泛第三极气候环境变化与绿色丝路建设的研究成果,为绿色丝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他当天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上表示,该报告揭示了沿线地区的总体特征和发展态势,为沿线地区探索绿色发展途径提供了重要科学认知。